沂蒙精神的历史文化渊源探析
沂蒙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,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以“党群同心、军民情深、水乳交融、生死与共”为基本内涵的沂蒙精神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涵养。当前,基于全面深刻领会“两个结合”的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,聚焦新时代传承弘扬沂蒙精神,要全面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沂蒙精神的涵养和价值,赓续红色血脉,传承红色基因,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,彰显沂蒙精神的磅礴伟力和烁亮色彩。
仁者爱人、民为邦本——沂蒙精神“仁”与“民”的内蕴探析
孔子提出“仁者,爱人”,将“仁”视为人安身立命之本,将“爱”视为“仁”的逻辑起点与理论基础,“仁”要“推己及人”“泛爱众”,倡导构建“爱人”的理想社会。荀子也提出“水可载舟”,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。依靠人民,服务人民是党的法宝和宗旨。沂蒙精神传承于“仁”,内蕴于“爱”,以“仁”为灵魂,以“爱”为情愫。沂蒙人民在革命实践中,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,继承和发展传统道德中“仁”与“民”的精神内核,将传统的人文精神与社会需求相结合,创造性地将其凝练为人民服务思想和集体主义精神,并将其视为沂蒙精神的核心元素。沂蒙精神内蕴的“爱”铸就了同心同德、休戚与共的党群关系,巩固了军民鱼水情深、生死相依的深厚情感。正是通过“爱人”,即爱党、爱国、爱军、爱民、爱社会主义,形成对个人、群体以及整个社会的道德基础,最终达到了水乳交融的“仁爱”的至高境界,体现了生死与共的“民本”的最高准则。沂蒙地区军民关系、党群关系都以一种互爱互敬、互帮互助的方式呈现。中国共产党吸纳优秀分子加入组织;义务教育人民大众,沂蒙地区的“识字班”至今影响深远;沂蒙红嫂声名远播,英雄事迹各地传颂,感人故事至今流传;团结人民大众,支前民工规模空前,仅淮海战役就有543万之众,其中沂蒙支前群众是主力军,这正是沂蒙精神“军民情深”的生动写照。
义薄云天、信守不渝——沂蒙精神“义”与“信”的内蕴探析
“义”和“信”都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概念。“义”是人立身处世之本,强调伦理道德原则,鼓励人们遵循“义”的道德规范。孔子提出“君子之仕也,行其义也”“君子义以为质”“君子喻于义,小人喻于利”等观点,其中的“义”代表整体利益,而“利”则强调个人利益。“信”被视为“进德修业之本”“立人之道”以及“立政之本”。孔子强调“人而无信,不知其可”,将信誉提升到“民无信不立”的高度。自古以来,沂蒙人民极其重视“义气”,严守“信用”,舍小我全大义的家国情怀是沂蒙人民的精神底色。在革命战争年代,沂蒙人民秉承传统“义”的理念,将马克思主义视为“深明大义”和“要道至理”,把为党、为国家、为人民而奋斗视为至高的道德准则,数以万计的沂蒙儿女为了革命事业毅然舍生取义,铸就沂蒙精神坚韧不拔的钢铁风骨,展现了军民、党群之间的鱼水情,彰显了不屈不挠、忠诚坚贞的精神风貌,谱写了沂蒙精神坚守正义、向死而生的壮歌!沂蒙人民将传统之“信”演化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,对共产主义的信念,对中国共产党的信心。沂蒙精神的军民关系和党群关系之所以如此紧密,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言而有信、一心一意为百姓谋福祉。在革命和建设时期,中国共产党坚守言出必行的准则,保持卓越的信誉,赢得沂蒙人民的拥护、信任和赞誉。在新时代的中国,党和国家把诚信文化、孝敬文化和慈善文化作为宣传、推广和研究的三大文化形态。这表明传统“义”“信”观念不仅涵养了沂蒙精神,也涵养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。
礼尚和合、追求大同——沂蒙精神“礼”与“同”的内蕴探析
“礼”作为中华优秀传统道德的核心概念之一,承载着中华文化千百年来的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。儒家将“礼”视为人际交往的道德准则,强调“人有礼则安,无礼则危”,并将“礼”提升至关乎道德“安危”的高度。《春秋繁露·玉杯》言:“缘此以论礼,礼之所重者在其志。志敬而节具,则君子予之知礼。”强调了中华传统之“礼”能够成就道德仁义、教育人民大众、引领社会风尚、解决争端争执、和谐人际关系、增强社会凝聚力、彰显治国威严等内蕴。“和合”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文化传统和理想追求。“礼尚和合”强调通过和谐、和睦、合作与融合,实现各种力量和要素的平衡和共荣。天地和合则美,万物和合则生,社会和合则安,国家和合则强,民族和合则亲,世界和合则宁,文明和合则谐。大同是世间万物和合的最终状态,是人皆向往的理想社会。儒家认为,要以礼的方式追求“和合”,以大道之行感召众生,以天下为公求得“大同”。沂蒙精神在“礼”与“同”的涵养下,秉承着崇高的价值观。沂蒙人民在沂蒙精神的指引下,恪守“礼”的准则,坚信“同”的价值追求,凝聚同仇敌忾的共识,同心同德,党群同心,通过互助与关怀践行“礼”,在革命与建设中坚守共同的理想和信仰,坚定实现共同理想的信心,展现了集体主义和社会和谐的价值观。沂蒙人民深知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,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。
沂蒙精神的形成需要本土文化的涵养、实践基础的支撑以及先进理论的指导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了沂蒙精神的基本内涵。新时代,要大力推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弘扬沂蒙精神有机结合,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。
(作者:张翠芹,咪咕体育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)
来源:2023年11月07日 《大众日报》第10版
附原文链接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