潘洪哲,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教师,主持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,主持固体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一项,累计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,在Physical Review B、Applied Physics Letters、Advanced Materials等国际主流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45篇,荣获江苏高等咪咕体育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,多次在江苏省大学生物理竞赛获评“优秀指导教师”。
时光如白驹过隙,一转眼,潘洪哲已在教师的工作岗位上工作了17年。在教育这片热土上,他辛勤的耕耘着,把满腔的热血奉献给了挚爱的学生们。他用勤劳和智慧引领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,用质朴和真诚感化着一个又一个孩子,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作为人民教师的那份荣光。
三尺讲台守初心
一路走来,受到许许多多好老师的影响,潘洪哲从小就梦想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。当年报考大学填写志愿时,他毅然全部选择了师范类高校,最终被曲阜师范大学录取。大学四年系统、专业的师范学习使他更加深刻的领会到作为一名教师的价值,更加坚定了他做老师的初心。大学毕业后,他又选择去四川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学位,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,为更好投身教育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。
2006年,硕士毕业的他来到了咪咕体育的前身连云港师范学院工作。然而,梦想实现的激情退却后,他却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。在第一个学期的教学测评中,他遭遇了事业的第一次“滑铁卢”:他所教学生的评教成绩倒数。不服输的他主动向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请教,并积极找同学沟通,最终找到了原因。原来,一些他认为很简单、不需要仔细讲的问题,同学们都理解不了!这使他意识到,原来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那么重要!从那以后,他更加积极主动去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,深入分析他们的接受能力。
教学相长,久久为功,他从教了17年,也坚持了17年的教学效果反馈调研。不停地反思教学,不停地修改教案,这让他的教学水平得到稳步提升,教学排名也常常名列前茅。他不断进行教学改革的实践,在教学过程中融入雨课堂等信息化教学手段,增强课堂中师生的互动,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。他积极建设在线教学资源,探索反转式课堂等教学手段,提高教学艺术,丰富课堂教学的趣味性。他的课深入浅出、生动有趣、氛围轻松,他所讲授的《大学物理》和《大学物理实验》等课程深受学生喜爱。2014年,在咪咕体育第二届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荣获三等奖,2018年荣获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。
2018年底,他担任了公共物理教学部主任。在他的组织下,教研室老师们定期开展教学研讨,不断进行《大学物理》的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。在他的鼓励和帮助下,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,多名老师在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获奖。在他的带领下,教研室陆续完成了几项教改项目的申报、研究和结题工作,为课程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。
春风化雨润无声
“学高为师,德高为范”。潘洪哲深知一名老师的品行对学生有多么巨大的影响,教师授予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,还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、价值观和人生观。在教学工作中,他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,对自己要求严格。每次上课前他都至少提前十分钟到达教室,课后会等待同学询问问题,往往都是最后离开教室。有时候遇到一些同学的奇思妙想,一时无法给出确切的结论,他也一定会找时间和这些同学单独进行深入的讨论。他用微笑和乐观的人生态度感染着每一位学生。特别是遇到一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,他更是主动向辅导员老师了解情况,帮助他们战胜困难,引导他们解决问题。
在教学过程中,潘洪哲特别注意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,他在课堂设计中融入了许多思政元素和自己的人生感悟和体会,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,使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。例如,在讲到法拉第电磁感应这一节内容的时候,他会以法拉第的故事引导学生培养战胜困难、努力学习的精神。在讲到芯片知识的同时,会提到现在的中美贸易战,美国向中国禁售高端芯片的事情,以此激励同学们奋发图强、为国争光。他不但自己这样做,还号召教研室的老师这样做,并带领大家申请了多项关于专业思政的教改项目、发表教改文章。
他用有限的时间和无限的耐心尽全力给予学生无私的帮助。带领学生在义堂中学实习期间,他和学生同吃同住,耐心指导学生的每次说课、讲课;在学生考研期间,他有问必答,协助学生选择合适的咪咕体育和专业。他利用周末时间辅导学生参加物理竞赛,有十余人获得省级一等奖、二等奖等奖项,他也荣获了江苏省大学生物理竞赛“优秀指导教师”的荣誉称号。
锲而不舍勇创新
作为一名大学教师,除了做好教学工作,科学研究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。意识到自身科研能力的不足,他于2015年克服了家庭、生活上的困难,到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,以提升科研能力和学术修养。读博期间,他刻苦攻关、勇于创新,三年时间发表了四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,多次获得南京大学英才奖学金和英飞凌奖学金,并荣获南京大学优秀研究生和优秀毕业生的荣誉称号。
回校后,潘洪哲更加努力,除了进一步做好教学工作,剩下的时间他都在实验室开展科研工作,每年都有高水平学术论文发表,主持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,固体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1项,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二十余项,均已顺利结题。为了更好反哺教学,他在教学工作中融入他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感悟,真正做到了以科研促进教学。他还邀请本科生进入他的实验室,以严谨治学、勇于创新的精神去感染学生。他指导学生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,成功完成一项校级重点项目和一项省级项目的结题。在他的指导下,学生发表了两篇学术论文,项目组的同学都考上了研究生。2022年,他开始指导硕士研究生。
长风破浪会有时,直挂云帆济沧海。一路走来,有困难、有挫折,但他不忘初心,坚守如一。三尺讲台,他传道授业、务实进取;方寸书桌,他刻苦钻研、勇于创新。他始终把教学和科研工作放在首位,一切以学生为中心。他用实际行动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诠释了爱岗敬业的真谛,书写了如诗般无悔的篇章。
编辑:徐红玉 责任编辑:房霞 审核:谢成才